新疆,这片广袤的土地,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占据了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,是我国的最大省份。其地理位置也十分特殊,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,这使得新疆自古以来便成了周边强国觊觎的目标。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,这片土地的局势从未平静过,频繁地遭遇外敌入侵和骚扰。
1840年,鸦片战争爆发,西方列强借助现代化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国门,随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局面。而到了1860年,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了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割让新疆西北部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,形成了日后的塔吉克斯坦。这一割地事件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屈辱。
然而,沙俄显然并不满足于此,它以安全为由不断派兵侵扰新疆,掠夺更多的领土。而与此同时,浩罕国的阿古柏趁机乘火打劫,也向新疆伸出了黑手。到了1871年,清政府在新疆的军事力量几乎被完全削弱,仅有几个小据点存留下来,剩下的领土基本上都已被沙俄和阿古柏占据。
展开剩余85%面对外敌不断扩张的威胁,清政府开始反击,派遣多支部队前往新疆与沙俄和阿古柏进行殊死搏斗。然而,由于战力悬殊,清军一进入新疆后便失联,往往就像消失在茫茫大漠中,再也没有消息传出,几乎可以确定是全军覆没。
1875年,李鸿章等“海防派”人士建议清政府放弃新疆,集中力量防守东南沿海。然而,面对新疆那片辽阔的土地,怎能轻易放弃?放弃新疆,便等同于丧失民族尊严,成了全中国人的笑柄。在此背景下,一位伟大的将领挺身而出,甘陕总督左宗棠以自己的生命向朝廷请命,愿意亲自带兵收复新疆。
当时,左宗棠已经63岁,看上去白发苍苍,似乎已到享清福的年纪,然而他却决然决定继续征战沙场。为了誓死收复新疆,左宗棠甚至特地为自己定制了一口棺材,表达了自己赴死的决心。他深知这次行动充满了危险,而且朝廷也不会为他提供额外援军,但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征途。
左宗棠明白,自己这次孤军奋战的可能性极大。他在甘陕地区虽是总督,却也清楚地知道,许多高官支持“海防重于塞防”的论调,东南沿海对于朝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新疆。因此,即便他出征新疆,所能得到的支援也非常有限。带去的兵力仅有5万(或有说法为8万),若这场战斗失败,他的前途将面临巨大的风险。
在这艰难的形势下,左宗棠采取了非常实际的战略: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西征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后勤保障。要将大量军粮和物资从内地运到遥远的新疆,这一任务艰巨而复杂。为了确保粮草供应,左宗棠调集了5000辆大车,5500多匹驴和骡子,此外还准备了29000多匹骆驼,成为运送军粮的主力。
在没有汽车之前,骆驼是最适合沙漠和高原地区运输的工具,它能够承受重负,耐力惊人,且不需要每天都进食水源。因此,左宗棠的选择无疑是最为明智的。
然而,虽然粮草问题得到了保障,军费的不足依然困扰着左宗棠。由于东南沿海战区的经费已大部分被拨出,朝廷为西征所准备的资金十分有限,左宗棠还缺乏500万两军饷。为了筹集资金,他主动找到了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商人之一——乔家大院的创始人乔致庸。
左宗棠和乔致庸尽管处于不同的领域,但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。在见面时,左宗棠特意尊敬地称呼乔致庸为“亮大哥”。乔致庸听说了左宗棠的困难后,立即表示愿意通过他的票号提供帮助,愿意资助左宗棠解决军费问题。谁知左宗棠却婉拒了他的慷慨:“亮大哥,谢谢您的好意,但这毕竟是国家大事,怎能让您个人承担?”他深知,一旦乔致庸出资,自己便变成了乔家的雇佣军,未来必会面临复杂的权力和资金问题。
然而,左宗棠的处境依然困难。在多方考量后,他选择了另一条路,向外国银行贷款。由于清政府与外国银行的关系较为复杂,左宗棠需要一个有强大公关能力的人来牵线搭桥。此时,他找到了胡雪岩——一位徽商代表和爱国商人。
胡雪岩通过自己的关系,将左宗棠与6家外国银行连接了起来。最终,左宗棠从这些银行筹集到了超过原计划三倍的资金,总额达1870万两。这笔巨款为左宗棠的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他可以不再为军费发愁,开始采购所需的军备。
有了充足的资金,左宗棠为大军购置了德国制造的“义耳炮”。这种大口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攻城作战中威力巨大,成为了征服新疆的有力武器。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,左宗棠于1876年初带领大军从兰州出发,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征程。
由于阿古柏的重兵集中在南疆,左宗棠决定从北疆入手,那里防守较弱。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,西征军终于逐步收复了新疆的大片土地。在经过巴里坤时,一场神奇的事件发生了——巴里坤的城门自动打开,几百名士兵跪倒在地,迎接左宗棠入城。这些士兵并非阿古柏的军队,而是曾经坚守孤城多年的满汉联军。
带头的何琯讲述了他与巴里坤这座孤城的艰难历程。从1861年起,何琯便负责巴里坤的防务。面对阿古柏和起义军的压迫,何琯带领手下浴血奋战,守卫这座城市多年,最终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左宗棠感动于何琯的坚守,决定将他和他的士兵编入自己的西征军,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。通过巧妙的战略部署,左宗棠和他的部队仅用一年时间便彻底消灭了阿古柏的势力,成功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领土,仅剩伊犁在沙俄手中。
沙俄不甘心放手,试图通过谈判来维持其在伊犁的控制。然而,左宗棠忍无可忍,决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。1880年,左宗棠发动了对伊犁的猛攻,向沙俄发出了明确信号。正当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,清政府与沙俄的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,最终签订了《中俄伊犁条约》,和平接收了伊犁。
左宗棠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,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。无论是在国内的梁启超,还是国际上的史密斯、华莱士,都对他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和胆略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同样,何琯作为一位普通的将领,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,毅然选择了坚守。他的坚持和忠诚,值得后人铭记。
左宗棠和何琯,两个有着不同身份的英雄,都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贡献了巨大的力量,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