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96年,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在昭莫多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(昭莫多之战)。康熙皇帝亲自率领着10万大军,围剿噶尔汗国的噶尔丹大汗。最终,清军大获全胜,噶尔丹大汗溃败逃亡,在途中自尽。这一战标志着准噶尔人夺取外蒙古(喀尔喀蒙古)失败的彻底破产。通过这场战争,清军成功地将喀尔喀的1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了中国版图,大清的军旗也正式飘扬在漠北的辽阔天空中。
虽然喀尔喀蒙古的各部在归附大清方面较晚,康熙帝仍然宽容对待他们的传统自治。喀尔喀的王公们不仅保留了相对独立的统治权,还能维持自己的部曲。为了加深喀尔喀诸部对大清的忠诚,康熙还通过经济援助和赏赐政策,拉拢喀尔喀的上层精英,培养他们对大清帝国的依赖与向心力。加之昭莫多之战后,准噶尔与清朝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,特别是噶尔丹的去世后,继任的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改变了以往与大清为敌的政策,转而对清朝称臣,这使得漠北一度迎来了较为平静的日子。
然而,到了1755年,乾隆帝抓住准噶尔汗国内乱的机会,出兵彻底摧毁了准噶尔汗国,并生擒了末代大汗达瓦齐。这一胜利使得清军的威名传遍漠北,喀尔喀诸部作为清军对准噶尔战争的后方,承担了各类任务:有的出兵协助,有的负责出粮支持,还有的承担防守任务。与此同时,清军在漠北建立了庞大的驿站和兵站系统,保障了战时的后勤供给。然而,随着战争强度的加大,喀尔喀诸部逐渐对清军产生了不满情绪,特别是清军不断从喀尔喀地区征集粮草兵丁和物资,这进一步加剧了喀尔喀与大清之间的矛盾。
展开剩余59%不久后,原准噶尔汗国降将阿睦尔撒纳反叛大清,乾隆帝不得不开启第二次征讨西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。此次行动的规模远超以往,喀尔喀诸部被分配了更多的战斗任务,显然不满情绪也随之加剧。1756年4月,喀尔喀部的亲王额林沁多尔济因作战失利被乾隆帝处死,消息传到漠北,舆论风头愈发汹涌。在此背景下,喀尔喀王公中最有威望的亲王——大清帝国的喀尔喀将军青衮杂布乘机发起叛乱,并与阿睦尔撒纳一东一西遥相呼应,打出了恢复成吉思汗荣光的口号。这场叛乱迅速引发了喀尔喀诸部的响应,清军的主力大多在西域剿灭阿睦尔撒纳,漠北地区的兵力相对空虚,这使得青衮杂布迅速控制了漠北大部分地区,甚至有了脱离大清的倾向。
青衮杂布的叛乱并不仅限于军事行动,他还大刀阔斧地撤销了阿尔泰地区所有的卡伦(哨所和兵站),并将阿尔泰至伊勒伯尔和硕的兵站粮站、驿站,以及通往伊犁的所有喀尔喀军士全部召回。这个决定切断了前线与后方的所有联系,史料记载“十六驿二十九驿一时尽撤,羽书尽断”,意思是信息完全断绝,清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局面。青衮杂布趁机发动攻势,打击乌里雅苏台的清军大营,并攻占了库伦和恰克图等战略重镇。漠北局势急剧恶化,仿佛彻底失控,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“撤驿之变”。
乾隆帝接到漠北战况报告后,迅速召开了御前会议,决定采取强硬措施。首先,他派遣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前往漠北,劝说喀尔喀的精神领袖哲布尊丹巴不要支持青衮杂布;与此同时,乾隆从内地和东北调动精锐兵力,紧急赶赴漠北平叛。经过政治和军事的双重打击,青衮杂布的叛乱最终宣告失败,他被迫逃亡。1757年,清军在外蒙古与沙俄交界的杭哈奖噶斯一带成功生擒青衮杂布,乾隆帝将他与其两个儿子以及一众党羽全部斩首,迅速而果断地平定了这一场叛乱。
撤驿之变的教训让乾隆帝深刻意识到,必须对漠北的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,才能杜绝类似叛乱的再次发生。于是,乾隆帝决定在喀尔喀设立库伦办事大臣,并在此驻扎清军以保持对漠北的控制。此外,他还计划建立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大营,这三者相互呼应,构成了大清在漠北的防线。此后,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,漠北再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反叛事件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